華媒高層打卡天門山 見證雨後彩虹


来源: 大公文匯網   时间:2025-08-31 21:43:15





      岳陽洞庭湖博物館。(大公文匯網記者王凱輝 攝)

      (大公文匯網 記者 姚進 岳陽報道)29日下午,頂着38℃的高溫,海外華媒高層一行來到了岳陽洞庭湖博物館。八月的陽光為博物館披上金色外衣,前面一對母女有問有答,聽到小女孩問:「為什麼博物館像水晶宮?」母親回答:「因為裏面藏着會說話的湖水呀。」

      這並非童話。在「洞庭天下水」展廳,孩子突然掙脫母親的手奔向光影交織的湖面投影。當她揮動手臂,全息江豚竟躍出水面,銀色的水花在空氣中漾開漣漪。「媽媽,它認得我。」孩子的驚呼與身邊的讚嘆聲融成一片。

      時空對話 從靜默到共鳴

      華媒記者來到濕地與生態資源板塊,看到有兩個穿着紅色外套的小女孩在義務講解,後面跟着她們的媽媽和一群遊客。小女孩繪聲繪色介紹着,熟練程度不亞於專業講解員。

      來自美國《美華商報》的記者師帥問小女孩的媽媽:「孩子是自願來當講解員的?」一位母親說:「自從博物館升級以來,孩子非常喜歡這裏科技感滿滿的樣子,每個周末都要來。馬上要開學了,她想利用最後幾天來給遠道而來的朋友講解。」

      沒人會想到,這座形如白鷺展翅的建築曾歷經長達三年的沉寂。2020年開館時,冷清的展廳裏只有標本在玻璃後沉睡。「過去孩子們盯着麋鹿標本問『為什麼它們不動』?」講解員小陳還記得當時的尷尬,「我們只能回答『它們睡着了』,可孩子立刻反問:『那什麼時候醒?』」

      轉機發生在2024年,岳陽市委宣傳部牽頭成立專班,提出「展、演、研、宴」四維改造方案。「如果範仲淹穿越而來,他會怎樣向今人描繪洞庭氣象?」這個問題催生了3.2億元的升級工程——不是添置更多標本,而是讓整座博物館「活」過來。

      在一群奔跑的麋鹿面前,一群孩子手舞足蹈。一個孩子歡呼說:「和園裏的真鹿一樣。」

      四維幻境 科技與自然的共舞

      走進5D劇場《洞庭幻境》,270度環幕瞬間吞沒視線。當候鳥群從頭頂掠過,有觀眾下意識抬手遮擋;當江豚躍出虛擬水面,前排孩子齊聲驚呼。

      講解員小陳指向頂部:「200百台設備在同步跳舞呢!但科技只是手段。」小陳忽然讓系統暫停,整個洞庭湖瞬間靜止。「大家現在感受到的失落,正是我們想說的:真正的奇跡,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本來面貌。」

      記者發現,整個場館在展示層面,圍繞「水與生命」主題,通過珍貴化石、動態衛星影像和VR虛擬現實技術,構建起沉浸式的洞庭湖生態敘事場域。遊客可以實時追蹤洞庭湖水位變化,觀察候鳥遷徙路線。

      改變立竿見影。2025年端午期間,博物館單日客流量達到5600人次,創下開館紀錄。來自越南《西貢解放日報》的曾原健感嘆:「以前覺得博物館高冷,洞庭湖博物館卻像『生態迪斯尼』。」
      全球華媒高層採訪團在博物館參觀。(大公文匯網記者王凱輝 攝)

      生態啟迪 在趣味中播種

      最熱鬧的屬「天然樂園」展廳。孩子們揮手召喚江豚投影,老人戴着VR眼鏡追溯湖床變遷。一位本地老人坐在數字沙盤前喃喃自語:「1954年大堤決口是在這裏啊...」他突然對身邊的同伴講,「該讓我孫子來看看,他總問為什麼爺爺捨不得搬離湖區。」

      吳先生是來自江西的遊客,他的孩子此時正蹲在生態鏈展區前發問:「江豚吃了小魚,小魚吃了水藻,那水藻吃什麼?」電子屏隨即彈出光合作用動畫,孩子若有所思點頭:「原來太陽才是洞庭湖最大的食堂。」笑聲中,講解員小陳對媒體記者說:「這就是我們追求的——讓好奇自己找到答案。」

      講解員告訴記者,孩子們可以通過互動裝置揮手召喚江豚、用衛星圖追蹤水位變化。這種參與式的體驗,讓生態保護知識在趣味中潛移默化。

      記者了解到,館內設有3個科研合作平台,與中國科學院、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機構聯合開發30門自然教育課程,涵蓋濕地保護、候鳥觀測、生態修復等內容。

      「我們正在申報國家級文化項目,並擴大國際交流。」講解員介紹,下一步將圍繞「洞庭湖生態文化」主題,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品牌活動。
 

  版权及免责声明: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,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“法国青年网”,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。凡转载文章,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。版权事宜请联系:13804373525。

今日要闻

走進洞庭湖博物館 華媒記者點讚「生態迪斯尼」 走進洞庭湖博物館 華媒記者點讚「生態迪斯尼」

热点新闻

热点舆情



版权所有:法国青年网